康養產業或將替代地產成為中國第一產業
發布時間:2022-05-25 16:14:54
健康產業首次被定位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
中共中央、國務院于2016年10月25日印發并實施《“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是今后15年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行動綱領。中國大健康產業正步入黃金期,健康服務業將翻四番,3 .8萬億增至16萬億,健康服務業已被國際經濟學界確定為“無限廣闊的兆億產業”。
各地紛紛拉開康養產業大開發的序幕
1、各省的健康產業規劃都把健康產業提到了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的高度,同時把通過產業融合建設示范區、示范項目作為工作的重點。
2、產業融合本質是催生新經濟、新業態,達到經濟升級、提速的目標。
康養產業發展重在產業融合,產業融合不是簡單的產業的加合,二是催生新業態、建立新體系。如“地產開發+康養+旅游”就是要整合土地、氣候、生態環境及人文資源,讓一個規劃空間產生多產業的價值,同時產業間相互促進,達到消費升級、產業升級的目標。
康養產業大開發的機遇
1、整合康養新業態
新型醫療業態,如:質子重離子醫療、介入醫療等。
康復醫療,如:術后康復、慢病康復、精神康復等。
傳統特色醫療,如:藏醫藥浴、瑤醫蟒針等。
2、構建健康醫學新體系
現代醫學研究也表明,不少疾病病因主要不是生物因素引起的,而是由不良的生活方式、心理因素、環境因素等引起的。健康管理就是運用信息和醫療技術,在健康保健、醫療的科學基礎上,建立的一套完善、周密和個性化的服務體系,其目的在于通過維護健康、促進健康等方式幫助健康人群及亞健康人群建立有序健康的生活方式,降低風險狀態,遠離疾病;而一旦出現臨床癥狀,則通過就醫服務的安排,盡快地恢復健康。健康醫學體系的構建是康養項目的核心生命力。
3、打造康養服務新平臺
以健康醫學體系為支撐,核心健康新業態為亮點,以“醫、養、健、食、娛、居”為核心要素,聚集各類康養服務業,打造康養服務的平臺,做康養產業服務商。
健康中國戰略背景下,健康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涌現并外延擴大,大健康產業進入快速發展的黃金期。在大健康行業眾多細分子領域中,健康養老產業的發展速度高于其他醫療、醫藥等傳統領域。康養產業因其關聯性強、覆蓋領域廣的特征,極易與文化事業、旅游產業、綠色農業融合創新,迸發出新的生機活力。
康養產業發展背景:康養福利時代來臨,擁抱產業藍海
健康養老需求催生康養業態。老齡化社會壓力、亞健康、霧霾與疾病、慢病與壓力的關注憂慮和經濟增長下對高品質生活、醫療康復、健康活力的核心訴求之間的矛盾催生醫療旅游、養老服務等康養業態。
頂層設計持續加碼迎來政策福利。從2013年“加快養老服務業”,2014年“醫養結合+農村養老服務設施”,2015年“中醫藥+醫養結合+智慧養老”,2016年“健康中國2030規劃”,2017年養老政策“質量提升年”,到2018年“新設老齡健康司”,六年來出臺各種優惠補貼、土地政策及支付體系細化專項鼓勵政策百余項。在“健康中國”戰略引領,健康服務業業態指引,養老服務設施用地保障,養老服務市場培育激活,養老支付體系逐漸完善的背景下,標準化、規范化、多產業融合成為我國康養產業主基調。
多業態撬動億萬藍海市場。需求和政策雙重利好下,大健康、基因測序、生命醫學、中醫養生、養生旅游等眾多康養產業相關概念備受市場和資本關注,房企、險企、國企等復合型企業紛紛進軍養老產業。消費升級趨勢下,復合型高端化康養消費呈趨勢化。
大健康產業帶動醫療養老。《“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關于開展健康城市健康村鎮建設的指導意見》指出我國大健康產業要“立足全人群和全生命周期兩個著力點,突出解決好婦女兒童、老年人、殘疾人、低收入人群等重點人群的健康問題”。在大健康行業細分子領域中,健康養老服務呈高速增長態勢,有較大投資機會。
康養產業市場探析:市場需求龐大,有效供給缺乏
康養產業目標客群有銀發養老客群(老年人群)、養生保健客群(中青年人群)、醫療康復客群(疾病人群)、美容康體客群(健康人群)。當前,市場聚焦老年人群和亞健康人群,隨著需求多樣、市場細分、產業外延,美容美體人群、母嬰人群也晉升為新一代康養消費群體。
康養產業呈現市場需求龐大,發展前景廣闊,但有效供給不足,產業發展機遇與挑戰并存的特征。
(一)需求透視:產業進程加速,品質化服務需求大
1.養老透視:我國老年人口基數龐大,養老需求大,老齡化城鄉倒置背景下農村養老問題突出。
截止2018年1月,我國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共計24090萬人,占總人口數的17.3%(國際老齡化社會標準10%)(見圖1),老齡化進程加快,龐大的老年群體具有普遍的消費需求、較強的消費能力和購買養老服務的強烈意向。
隨著我國人口深度養老化,基數大、增長快、結構分化,以及2020年50后嬰兒潮群體步入養老剛需,我國健康養老產業進程進一步加快。
預測2030年中國老年康養產業市場消費需求將達到20萬億元左右,老年產業規模到2020年和2030年將分別達到8萬億元和22萬億元,對GDP拉動分別達到6%和8%,產業遠景可期,將成為名副其實的國家經濟支柱之一。
人口老齡化背景下,我國農村地區的養老問題更為突出。中國當前有6億多農村人口,在老齡化城鄉倒置、未富先老現象、農村青壯年勞動力轉移、傳統家庭養老功能弱化、農村醫療保障制度不健全的挑戰下,廣大農村老年人群的養老問題將是鄉村振興中亟需解決的重要課題和時代性難題,也將是未來康養產業的重要布局和趨勢選擇。而農村老年人養老主觀需求集中在醫療需求、經濟供養需求、精神慰藉需求和生活照料需求。
2.亞健康觀:亞健康人群康養消費需求大,療養類康養服務受推崇。
隨著亞健康問題的日趨突出及人們對健康問題的日益重視(見圖2),社會對于亞健康防治的需求日益增長,亞健康人群康養市場逐漸成為我國康養市場主要構成之一。我國主流城市中白領亞健康比例高達76%,其中接近6成處于過勞狀態。亞健康問題的普遍存在帶動休閑旅游、中醫養生、康復運動、心理咨詢等療養類康養產業。
3.美容微視:美容康體客群消費能力強,發展平臺廣闊。
隨著“顏值經濟”發展,醫療美容消費概念由年輕女性群體導入市場,我國龐大的女性人口為以美容康體為主要服務內容的醫美行業提供廣闊的發展平臺。
2018年中國正規醫美市場規模4953億,約2200萬人進行醫美消費(見圖3)。ISAPS(國際美容整形外科協會)數據顯示,當前我國整形滲透率為2%,美國、巴西等發達國家平均10%滲透率,未來中國將會有上億人消費醫美服務,行業規模將進一步增長。
(二)宏觀供給:供給能力不足,多業布局推動產業集聚和溢出外延
1.從供給總量看,康養產業供需失衡間矛盾凸顯。
我國康養產業存在基礎設施供應不足、產業結構不夠健全、康養專業人才匱乏等問題。《2017年社會服務發展統計公報》相關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有600多個城市基本沒有康復專科醫院,康復醫學床位數占醫療機構總床位數比重僅為1.8%;我國養老服務機構2.85萬個,養老服務機構床位數達到780.0萬張,平均每千名老年人口養老床位數僅33.8張,與發達國家相比存在較大差距,養老設施建設存在較大缺口。
雖然,我國康養產業遍地開花,但受康養產業回報慢、粗放式發展、政策碎片化、配套設施單一、人才資源短缺等因素制約,尚未形成完善的產業體系。
2.從供給對象上看,養老行業是布局重點,醫美行業成新秀。
養老行業供給呈現:重點布局高端養老社區服務,居家養老、機構養老社會養老三種模式相結合;
房企、險企、國企專業化轉變,進入規模化、標準化、連鎖化有序擴張階段:
以萬科、遠洋、保利、樂成等為代表的房地產企業,以泰康、合眾、平安、國壽等為代表的保險企業,以中信、首開、北控、首鋼、京煤等為代表的國有企業,以強勁資本快速切入健康養老產業。
醫美行業包括上游的耗材與器械生產商,中游的醫美機構,以及下游的導流服務商,投融資熱點集中在產業鏈中下游,涌現了諸如瑞士蒙特勒羊胎素美容圣地、韓國整形美容、巴西整形美容等一批國際性、復合型知名美容康體旅游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