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中職網合作機構 > 學校機構 > 樂山市醫藥科技高級技工學校歡迎您!
中國500萬護士,大專以上學歷近80%,男護士占3%
發布時間:2022-05-11 23:00:18
明天(5月12日)是第111個國際護士節。在護士節前一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護理事業發展成效。
國家衛生健康委新聞發布會。圖片來源:中國網
八成護士具有大專學歷,專業化發展
國家衛健委醫政醫管局監察專員郭燕紅介紹,截止到2021年底,中國護士隊伍已經超過500萬,達到501.8萬人,比2012年增加了約252萬人,增幅達到101%。
男護士占3%
截至2021年底,全國500多萬護士當中,男性護士的比例占到了3%。
北京朝陽醫院門診護士長趙路,是中國3%男護士中的一名。2009年他剛入職時,朝陽醫院1400多名護士中,只有12名男護士,分配在手術室、ICU、急診等體力工作比較繁重的科室。
如今,朝陽醫院男護士數量已經達到80多人,分布在醫院各個臨床科室中。對于男護士和女護士之間的區別或特點,趙路認為,”男護士也好、女護士也罷,其實各有自己的優勢。作為男生來講,可能體力上占有一些優勢,同時善于把握宏觀的整體工作。女生細致、溫柔,善于深入化的工作,恰巧形成了一個很好的互補關系。“
在趙路看來,護士只是一個職業的代名詞,他表示,就他而言,護士對于男生沒有合適和不合適,其實貴在堅持,能堅持為患者的健康去付出,為患者的生命保駕護航,同時利用自己的技術,為患者提供更好的支持幫扶與照護,這是護理工作最終的目的。
大專學歷接近80%
護士隊伍的整體素質和專業能力也在不斷提升,具有大專學歷以上的護士從2012年的56%提高到2021年的接近80%。
在中日友好醫院中,90%的護士具有大學本科或研究生學歷。“如果用中位數給我們醫院的護士畫一個像,基本上就是不到35歲、女性、大學本科學歷。”中日友好醫院黨委書記宋樹立說,“我們目前的護士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她們既朝氣蓬勃,又經驗豐富。”
中日醫院的護理工作實行全方位、全面的垂直管理,由護理部統籌調配醫療護理資源,統一考核發放績效,適人適崗,多勞多得。宋樹立說:“我們還注重培養青年骨干,去年全院的護士長換屆選聘,33位新任或者連任的護士長,平均年齡37歲,全部具有大學本科或者研究生學歷。”
公眾對于護理工作的印象,可能只是打針、發藥等。北京協和醫院急診科執行總護士長李凡表示,護士在病情觀察、用藥觀察以及后期的康復工作蘊含著很多專業技術,包括用藥前評估患者的病情、了解患者診斷、掌握藥理作用、藥物性質以及用藥不良反應。
現在護理工作也逐漸向專業化發展,護理人員用專業技術、科學手段來開展疾病的救治工作。“對長期化療的腫瘤患者,選擇能夠中長期使用的、耐藥物腐蝕的PICC導管,減少對血管的損傷,為患者提供穩定的靜脈輸液通路。除了靜脈治療專業,還有腫瘤專業、糖尿病專業、營養專業等。因為護士不斷地發揮護理專業性,才能滿足多樣化的專業護理需求。”李凡說。
在老年、社區、居家等領域,提高資源供給
日前,國家衛健委印發了《全國護理事業發展規劃(2021-2025年)》,在護士隊伍建設方面提出,到2025年全國護士總數要達到550萬,每千人口注冊護士的數量要達到3.8人。同時,醫護比要達到1∶1.2。
在護理服務領域方面,提出在“十四五”時期,要深化責任制整體護理的落實,護理的內涵和外延要進一步拓展,特別是老年、社區、居家等方面的供給,要不斷提高。同時,對醫院的護理工作和基層的護理工作,都提出了一系列目標和要求。
中國的老齡化趨勢不斷提升,在滿足老年人的醫療護理服務需求方面,存在的缺口比較大。社會的老年人群主要是有慢性病,包括失能和高齡、行動不便的這些人群,無論是從機構、社區還是居家,要以需求為導向,既滿足老年人的健康和護理的剛性需求,又提升老年人的生命和生活質量。
為了讓老年人在家里面就能夠得到需要的護理服務,國家衛健委在2020年印發《關于加強老年人居家醫療服務工作的通知》,要求有條件的醫療機構積極為老年人提供疾病診療、醫療護理、康復等上門的醫療和護理服務。
《規劃》指出,不同醫療機構結合功能定位按需分類提供專業、規范的護理服務。三級醫院主要提供疑難、急危重癥患者護理,加強護理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二級醫院主要提供常見病、多發病護理;護理院、護理中心、康復醫療中心、安寧療護中心、基層醫療機構等主要提供老年護理、康復護理、長期照護、安寧療護等服務。
部分一級、二級醫院轉型為護理院、護理中心等。增加基層醫療機構提供護理、安寧療護等服務的床位數量,鼓勵有條件的醫療機構結合實際開展家庭病床、居家護理服務,有效擴大老年護理、康復護理、居家護理等服務供給。
北京市常住老年人口是441.6萬人,“十四五”期間將增加100萬人。北京市衛健委副副主任李昂表示,護士的專業原來主要是與醫療相關的專業護理需求,現在在康復理療、慢病管理、預防各個層面都有相應的需求和需要。
現在北京市已經有240家醫療機構設置了老年醫學科,248家醫療機構設置了康復醫學科,95家醫療機構建立了安寧療護病區,同時護理院有8所,護理站有20所,“但這還遠遠不夠,我們還要加緊加快進行建設。”
“互聯網+”激發護理新活力
2019年,國家衛健委確定北京等6省市為“互聯網+護理服務”試點城市,將“互聯網+護理服務”與家庭醫生簽約、家庭病床、延續性護理等服務有機結合。借助“互聯網+”的新業態,可以為人民群眾提供上門的醫療護理服務。
互聯網護理服務如何保障人民群眾護理需求?李昂稱“互聯網+護理服務”需要“兩個明確”“兩個規范”。互聯網服務的責任主體必須是有家庭病床、巡診服務方式的實體醫療機構。護士必須有五年以上的臨床護理工作經驗,同時要有護師以上技術職稱,要在線下實體醫療機構進行備案和注冊。
規范性方面,所有的項目都要符合安全、必要、有效、醫療風險低、易操作實施、消毒隔離達標,還要盡量避免不良反應的發生的原則。提供居家護理服務之前,護士要對患者進行一次首診,要關注病人的健康狀況、家庭情況和服務需求。派出具有資質和能力的護士,禁止沒有評估的搶單行為。服務全程要留痕,要可查詢、可追溯。
除了上門服務,互聯網技術還可以運用于遠程門診和健康宣教。
中日友好醫院用互聯網技術,創新性開展遠程“1+1+N”多學科護理門診。由護理牽頭指導,組織多學科的專家開展遠程護理診療。以5月9日的器官移植患者的專題活動為例,手術麻醉科的護士長牽頭,胸外科、肝膽外科、泌尿外科等學科主任共同參加,為器官移植前和移植后的200多位患者進行線上護理指導和健康宣教。“患者足不出戶就能夠接受多學科團隊的優質醫療照護。”宋樹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