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23 21:02:49|已瀏覽:453次
近日,教育部等八部門聯合印發新修訂的《職業學校學生實習管理規定》,明確“不得僅安排學生從事簡單重復勞動”“不得安排學生從事Ⅲ級強度及以上體力勞動或其他有害身心健康的實習”“嚴禁以營利為目的違規組織實習”。(1月21日 《瀟湘晨報》)
職校生實習,是職業教育培養方案中的“剛需”。職業教育,一直強調“學以致用”,專業術語叫“產教融合”。《職業學校學生實習管理規定》第二十九條規定,實習的考核結果應當記入實習學生學業成績,實習成績不合格的,不予畢業。換句話說,職校生不參加實習,沒有實習單位的“實習通過證明”,就拿不到畢業證。然而,正是因為“實習作為順利畢業的硬性條件”,近些年來,一些職業學校和企業“合謀”,將職教生實習做成了收“人頭費”的生意。
職校生從事簡單重復、重體力車間工作引起聲討,相關新聞不勝枚舉。有職校生工廠實習受傷致殘,有職高生“被實習”受不了強制加班跳樓自殺。每一次惡性事件發生的背后,都是“個體、職校和相關工廠關系的一地雞毛”。當低端產業工廠遭遇用人荒,或者試圖以低成本人工費獲取高利潤,他們往往會把目光投向職校。而有職校受不住“隨人數遞增而總額不菲的傭金”誘惑,以“組織實習”拿畢業證為名,將大批量學生送到低端工廠從事“風馬牛不相及”的所謂“頂崗實習”。當職業教育異化為培養“廉價勞動力”,職校不僅傷了畢業生的心,也讓職業教育來之不易的口碑受損。
既然實習是職業教育培養方案的重要一環,實習過程就要透明、科學、人性化。如今職業教育大廈正在緊鑼密鼓地搭建,職業本科教育讓越來越多人看好職業教育這種“類型教育”。中職教育之于應用本科教育,正如高中之于普通大學,而中職教育將會被賦予越來越重地位。而少數中職學校不自重,將學生視為“血汗苦工”,為了“人頭費”與低端產業工廠“暗渡陳倉”,違背了職業教育立德樹人的根本使命,無異于透支職業教育好不容易搭建起來的口碑。這種做法,事實上是在強化社會上已有的“職業教育低人一等”的成見,為了蠅頭小利最終傷害的還是自身辦學口碑。
職業教育的人均投入,本身就大于普通教育。職業教育只是類型教育,和普通教育沒有高低之分。職業教育開展實習,決不能掛羊頭賣狗肉,不能只是走過場,更不能隨便找個工廠讓學生干與自身所學無關的體力活。實習需要與對口優質企業、工廠“無縫對接”,讓學生學以致用,讓相應企業、工廠借此建立人才蓄水池,讓學校通過學生實習表現倒逼自身改善培養方案。教育部修訂職業學校學生實習管理規定,就是希望用“硬核”規范、友好型實習,促成多方共贏。振興職業教育是國家重大戰略,再不能讓“砸口碑的低端營利實習”傷害職業教育的根基。